有一种大家都默认的观点是
艺术是没有对错的,因此美是没有标准的。
印象派
抽象派
维也纳分离派
后印象派
立体主义
古典主义
超现实主义
波普艺术
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风格,但是美真的没有标准嘛?
其实这种价值虚无的观点是非常扰乱视听的。
因为如此说来,每个人的作品都可以进博物馆,每个人的文字都可以出版小说,每个人的歌声都可以进歌剧院,……
但是,真相并非如此。
一件艺术必须要有文化审美,一件伟大艺术品的产生往往和他特殊的文化语境分不开。
齐白石的虾蟹图野趣横生,大抵是被一些文人墨客们以及较为年长的长辈所喜爱的。
同样
新海诚《你的名字》
二次元的作品占据了当下90后们的屏幕,可谓是“宅文化”的代表。
那么
汉斯·马卡特
像这样出现在教堂的宗教题材作品,可以看出是为权贵、宗教以及统治阶级服务的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无法再复制,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养活那条鱼的水已经变了。
所以我们往往以这条河里的鱼去评价另外一个湖里的虾,这是不公平的,也是不成立的。
这是文化审美的问题,也就是说,他必须是要在时间轴,生活方式,文化环境中才能凸显作品的意义与价值。
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范畴来说,美向来是有迹可循,有其内在规律的。
心理学在视觉感知中起着强大的作用,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隐藏者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。
1
★
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
艺术家M·C·Escher作品
2
★
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、简化、统一的过程;由此,简洁,有助于大脑快速理解。
日本摄影师深濑昌久《鸦》
3
★
眼脑会把接近的事物视为整体。
横浪修摄影作品
4
★
眼脑倾向于将具有共同特性的物体组合成整体。
5
★
眼脑会将一个倾向于完形而为封闭的形状知觉为一个完整图形。
康定斯基作品
米开朗基罗的《创世纪》也是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,使静态作品造成了一种无限接近的动态感。
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,称为分形
分形几何学是人类理解大自然奥秘的方式,同样也能被运用于美学中。
电影《湮灭》剧照
分形在一些特效电影中较常出现,大家可以留心关注。
目前,造型逻辑学院也使用分形理念进行绘画研究。
此外还有透视、恒常性、色彩、光影等等视觉语言。
作为一个绘画学习者来说在视觉审美上,必须要懂得其逻辑技巧与组织手段,以此根据文化表述的不同来匹配视觉语言的方式。
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,绘画到底应该是理性还是感性?
其实在表现层面,凭感觉是对的。因为痕迹之美、人性之美确实是绘画最珍贵的东西。
但是在底层的文化逻辑或者说是视觉审美上,这个不应该凭感觉,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。往往许多人是反过来的。
所以绝大多数人爱画画,但随着年龄,家庭,工作,经济等各种原因的变化,很快绘画就没有乐趣了。
因为把艺术训练建立在感官刺激上,无异于等同杂技。。。。
这就是为什么塞尚画得很散,但我们认他是结构主义大师。
凡高画的很拙,但他非常华丽和绚烂。
马蒂斯画的简,大家认他优雅的原因。
……
所以当我们用西方宁方勿圆的标准,去套我们唐宋人物画的时候会发觉完全对不上,
因为东方审美底层是在分形上宁方勿圆的连续运动。
因此得出结论美是没有标准是非常片面武断的。
美,在文化审美上没有标准,但切记,在视觉审美上是有对错,有高低的。
欢迎留言及点赞
声明:文中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网络,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删。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